2015-10-21 10:18
是 嫻
(南京中醫藥大學無錫附屬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1)
[摘 要] 目的:探討紅藍光治療中重度尋常痤瘡的應用效果。方法:采用紅藍光治療儀照射聯合口服丹參酮膠囊(治療組)和單純口服丹參酮膠囊(對照組)治療中重度尋常痤瘡。結果:治療組有效率76.67% ,對照組為50.0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紅藍光治療痤瘡炎性皮疹消退迅速,能有效抑制瘢痕形成,不良反應少,治療無痛苦、患者依從性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 重度尋常痤瘡;紅藍光
尋常型痤瘡是皮膚疾病中較常見的一種類型,大部分發生在青年人身上,尋常型痤瘡的發生與痤瘡丙酸桿菌感染存在密切的關系,對患者的容貌和心理有重大的不良影響。筆者采用紅藍光治療儀照射聯合口服丹參酮膠囊治療中重度尋常痤瘡,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科自2010年10月~2011 年10月收治的門診中重度尋常痤瘡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在評價前2個月內均未接受過任何治療。以簡單隨機方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24.05±3.70)歲,病程20d~11 年,按Pillsbury 分類法分類Ⅱ級22例,Ⅲ級8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21.05±6.55)歲,病程14d~13年,按Pillsbury 分類法分類Ⅱ級24例,Ⅲ級6例。排除標準:排除近半年使用過維A酸類藥物的患者,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排除有光敏或瘢痕體質的患者,排除治療期間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療儀器:治療組采用LJL700-D 紅藍光治療儀(上海激光技術研究所生產),激光能量及波長:窄譜藍光45nW(415nm),窄譜紅光105mW(635nm),治療所用的光斑:29cm×19cm 。
1.2.2 治療方法:治療前采取有效措施對患者皮膚患處進行徹底清潔,治療時需要佩戴眼罩保護眼睛。治療組采用紅藍光治療儀照射,治療單元放在患者面部上方,確定好位置進行治療,20min/次,2次/周,治療時間為8周,標準治療以紅光治療和藍光治療交替進行;炎性反應較重、結節明顯的患者以紅光照射治療為主,同時口服丹參酮膠囊(河北興隆希力藥業有限公司生產)4粒/次,3次/d ;對照組單純口服丹參酮膠囊,療程8周。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的療效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時間為8周。兩組病例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
1.3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比較用 檢驗,組間均數比較用t 檢驗,組間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 分析。
1.4 療效評價及判定標準:痊愈:皮損全部消失,僅留色素沉著及瘢痕者;顯效:皮損消退70% 以上;好轉:皮損消退30%以上;無效:皮損消退30% 以下?傆行剩 痊愈率加顯效率,療程期間記錄患者所發生的不良事件。
2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詳見表1 。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組別 |
例數 |
痊愈 |
顯效 |
有效 |
無效 |
有效率(%) |
治療組 |
30 |
14 |
9 |
6 |
1 |
76.67 |
對照組 |
30 |
7 |
8 |
11 |
4 |
50.00 |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 U=2.2510,P<0.05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能耐受,治療組面部輕微發紅伴瘙癢2例,后自行緩解,對照組沒有不良反應病例發生。
3 討論
痤瘡的發生與雄性激素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過度、痤瘡丙酸桿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存在密切聯系,尤以痤瘡丙酸桿菌定植與過度繁殖關系最為密切。藍光照射痤瘡桿菌
時,會加劇細菌內源性卟啉的光興奮,從而殺死細菌。藍光還可誘導細胞膜滲透性發生改變,通過改變胞內pH 值來抑制痤瘡丙酸桿菌的增殖。紅光的光譜(635 nm)穿透力強,對巨噬
細胞和其他炎性反應細胞因子的分泌有較大影響,能夠大幅度地減少膠原酶的產生,抑制前列腺系統,最終達到控制炎性反應的目的。還有通過光調使真皮乳頭層膠原合成增加,有促進修復的功能。有研究報道紅光還能抑制IL-6mRNA的表達,進而減輕瘢痕形成,對改善痤瘡患者早期癥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
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紅藍光治療痤瘡炎性皮疹消退迅速,能有效抑制瘢痕形成,不良反應少,治療無痛苦、患者依從性好,值得推廣。
4 參考文獻
[1] 程飚,李勤,劉宏偉,等.暢紅-藍光治療儀聯合治療尋常痤瘡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08 ,17(7) :1041.
[2] Lim W,Lee S,Kim I,et al.The 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635nm light emitting -diode irradiation compared with existing COX inhibitors[J].Lasers Surg Med,2007,39(7):614.
[3] Uitto J.IL-6 signaling pathway in keloids :a target for 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J].J Invest Dermatol.2007,127(1):6.
[收稿日期:2012-05-25 編校:鄭英善]